展理念Curatorial Concept
2025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以「漂流木演義」為題,邀請12位當代藝術家進行木質材料的創作,並結合館內的大型展演活動及夜間開館活動,並透過藝術進校及在地社群的合作與倡議,讓整體活動能結合美術館的美學能量與地方社群深耕地方所累積的社區設計方案,進行更深度的合作,也讓這樣創新連結能帶動地方整體的觀光效益。

「漂流木演義」概念是一個深具象徵意義的藝術主題,通過漂流木這一具體的自然物來探索地方的時間、變遷、記憶以及生命的流動性。這個概念不僅涵蓋了自然界的物理漂流過程,還映射到人類生活的種種隱喻,並以此為基礎進行藝術創作。
流動與變遷的象徵
漂流木的形成是時間和自然力量的直接結果,它隨著水流或風的推動漂向未知的地方。這一過程象徵著生命和事物的流動性、無常與不確定性。這種流動可以比擬人生的起伏、記憶的變化,甚至是社會環境的變遷。漂流木作為時間的痕跡,反映出一個個體或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所經歷的變化、遺忘和重生。
記憶與歷史的承載
每一塊漂流木都可能帶有過去的記憶或是歷史的痕跡。它可能曾經是某棵樹的一部分,經歷過歲月的洗禮,甚至是受到人類活動影響而被帶到海洋或湖泊中。漂流木可以被視為一個“記憶容器”,承載著自然與人類社會間的互動。藝術家可能會藉由這些木材的紋理、顏色和形狀來表達歷史的變化,或通過物件的再生來探討記憶的再現與遺忘。
環境變遷與生態意識
漂流木不僅是一個自然現象,它也是環境變遷的證據。隨著氣候變化、水位上升和生態破壞,越來越多的漂流木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海灘和水域中。這種現象使漂流木成為關注環境與生態問題的重要象徵。藝術家可以通過漂流木來表達對自然破壞的反思,或利用這些木材進行回收創作,呼籲觀眾關注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
空間與時間的對話
漂流木隨著水流漂移,不僅在物理上移動,也在時間上形成了對話。它的漂流代表了時間的流逝,而每一塊漂流木都擁有獨特的生命軌跡。藝術家可以通過空間的轉換來探索漂流木在時間中所承載的意義,例如將漂流木放置於不同的地點或結合音效和視覺元素來呈現其隱含的時間感。
 
總結來說,漂流木的演譯概念是一個多層次且富有深度的藝術命題,涵蓋了自然的流動性、生命的過渡、記憶的再現及生態與環境的深刻關聯。它邀請觀眾在藝術的語境中重新認識人類、自然與時間之間的脆弱與共生。
0
展單位簡介Curator’s Introduction
朱銘美術館
創辦人朱銘以推廣「雕塑藝術」和「兒童藝術教育」為宗旨,自1999年開館以來,致力讓藝術的種子種活在每個人的心田。館內典藏朱銘《鄉土系列》、《太極系列》及《人間系列》等經典作品,展示空間以戶外為主,氣勢磅礡的雕塑座落在鄰山面海的景色之中,提供社會大眾暢遊於藝術與環境之中,並透過展覽、工作坊、營隊、館校合作等展演活動,持續在台灣美學教育進行永續的扎根行動。
浪金山
致力於北海岸的地方創生與文化推動,創辦人蔡文培召集一群熱愛北海岸的青年組成團隊,自2019年起,透過線上Podcast媒體與線下複合式空間的整合營運,展現北海岸的獨特魅力,「浪金山」不僅挖掘並分享扎實的在地故事,更通過其複合式空間提供餐飲、交流聚會和旅遊資訊等實體體驗,為在地社群與訪客創造豐富的互動機會,共同營造出一個既有趣又有意義的品牌生態系。
子隆山房
雕塑家張子隆以「與自然共生、生態永續」為理念所創辦的藝術場域,2019年成立以來,致力於提供國際文化、藝術創作交流及生態論述的跨域對話的平台,提升北海岸在地社區對於公共空間環境美感認知,自2023起,推動北海岸駐地創作計畫,從生態關懷,環境永續的觀點出發,以生態採集、回收物為素材回應自然再生的理念,共舉辦12場北海岸環境藝術工作坊,透過藝術行動連結北海岸地區。
食考房
致力於推廣北海岸食魚文化,透過料理、體驗與食育,讓人們重新認識海洋資源與地方飲食的價值。創辦人張正忠以當日現流漁獲與在地當令食材為核心,強調「吃當地、吃當季」,創造料理與環境共鳴的飲食體驗,連結漁村、海洋、食材、生產者與消費者,分享漁業文化與海洋永續理念,讓每一道料理都承載著地方故事,透過味覺、視覺、觸覺感受城市特色及文化。
覽地圖Map
新消息News
共活動Event
象影片Video
v-QvE_WPhFA
v-QvE_WPhFA